生态环境部:严督严查严惩弄虚作假问题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1-07-29 浏览量: 0

       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必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对于督察查实的问题,在进驻前两三个月,就开始问题摸排,固定问题线索、证据链。不仅仅只有传统手段,还会通过个别谈话、资料查阅、走访问询等方式,大尺度、长时间的卫星遥感解析,无人机航拍以及快速检测等手段,迅速准确查明问题。总体来讲,有关地方和单位高度重视督察,积极主动配合,认真抓好整改,但也有一些单位存在弄虚作假问题。对于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肃查处,严惩不贷。
        

image.png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之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当中出现了督察组的行程被泄密的问题,刚刚结束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当中,第五督察组刚开始出现了车牌被泄密的现象,很多地方可以提前准备,用提前整改的方式来应付督察,敷衍整改,想请问一下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怎么处理,在今后督察当中如何防止这些问题再发生,谢谢。

    

徐必久:谢谢您的提问。您提的问题在这批次督察进驻期间就已经向社会通报,媒体也进行了报道,而且我看到媒体反映也很强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开展以来,从总体上来讲,有关地方和单位还是高度重视的,也是积极配合的,将督察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也作为解决地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机会。很多地方和部门积极主动配合,认真抓好整改,大家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同把督察做好。对这个大局我们还是要充分肯定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单位存在着弄虚作假的问题,动起歪脑筋,对这个情况跟大家也报告一下,应该说我们是有心理准备的,也早有防范。

 

一是有备而来。对于督察中查实的问题,我们不仅仅是靠督察进驻这一个月的时间来做的,而是要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在进驻前两三个月,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问题摸排,可以说督察进驻前有很多问题线索、证据链已经固定,一些地方和单位如果不把功夫下在平时,靠临时搞突击,来蒙混过关,肯定是不行的。


二是多管齐下。督察不仅仅只有传统的手段,靠眼睛看,靠鼻子闻。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会通过个别谈话、资料查阅、走访问询等方式来了解。同时,我们也会通过大尺度、长时间的卫星遥感解析,无人机航拍以及快速检测等手段来分析一个地方的情况,能够迅速准确查明问题。


三是严惩不贷。对于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我们态度鲜明,就是要严肃查处,严惩不贷。给大家举一些例子,今年第二轮第三批督察期间,通过典型案例曝光了一些地方弄虚作假的问题,大家可能印象比较深的是云南杞麓湖的造假案例,杞麓湖的造假应该说在这些年所发现的造假案件当中是登峰造极的,是有设计、有谋划、有工程、有方案,政府、企业、个人联手的造假案件。在这里我也向督察组的同志致敬,在督察进驻期间,他们就跟我讲,说在杞麓湖那个地方可能发现大案,因为“事出反常必有妖”,感觉到周边有很多违反常识的情况存在,他们通过对湖岸、围栏工程、生态调水工程等深入调查,最后查清了弄虚作假的情况。所以说,弄虚作假不管手段多高明,最终都会被发现,在这里我也请媒体界的朋友们多呼吁,大家还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在日常,做细功夫,做真功夫,做硬功夫,把问题解决掉,不要去弄虚作假,否则最后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对于杞麓湖这个案例,云南省纪委拍了一整套的警示片,叫《杞麓湖的呐喊》,拍得非常好,我建议媒体朋友们有机会看看。


在后续的督察当中,我们会一如既往严督严查严惩弄虚作假问题,推动有关地方和单位同督察组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共同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谢谢。

文章来源:环评观察微信公众号